大數據研判 一體化監管(政策解讀·聚焦網絡市場(上))

在外賣APP下單一杯網紅酸奶,喝一口,咋跟店裡的不一樣?定睛一看,包裝似乎還是那個包裝,名字卻有一字之差。一款品牌運動鞋正風靡,官網都賣斷了貨,身邊小店竟號稱隨時拿貨,是真的嗎?讓人心裡犯嘀咕……
“互聯網時代,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手段,也隨著技術變化而不斷變化。我們的執法手段,必須不斷更新改進。”重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經濟檢查執法局工作人員劉慶介紹,“他們開始訂單化生產,我們就用上大數據技術。他們跨區域售假,我們就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。”
近幾年,重慶工商系統查辦假冒偽劣案件2100多件,抽查檢出不合格商品6937組,工商和消協共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過億元。
訂單化制假、跨區域售假,給執法帶來難度
“以往,制假售假鏈條是先生產,然后運到各地倒賣。什麼假貨都有,他們也不知道賣得好不好。現在,一個商品網上剛火,制假者馬上精准定制,一擁而上,賺到盆滿缽滿。”劉慶說。
打開手機,點開一款外賣APP,一家飲品店“一口酸奶牛”,商品名錄和正品店鋪幾乎一模一樣。“不只是這家,還有‘一隻酸牛奶’‘一杯酸牛奶’,都和正品商標差不多,外包裝相似度95%以上。連我專門打假的,乍一看也分不清楚。”
去年底,在大足區龍水鎮一副食店,有消費者買到了在當地很受歡迎的飲料“某某核桃”。和常見包裝有細微區別,喝起來味道也挺不一樣。經工商部門查實,店主為獲取高額利潤,明知是假冒商品,仍從安徽大量進貨。根據處罰決定書,店主被依法處以沒收違法所得並罰款。
“類似的食品售假,在城鄉接合部和小鎮集市最常見。往往是訂單化制假、跨區域售假,給執法帶來了很大難度。”劉慶說,“尤其是小金額案件。售假在重慶,制假窩點藏在東部沿海甚至東北。一件兩件可以辦,但數量上去了,打假成本高,效果也比較差。”
“網購已成為日常生活,大量假貨隱匿在海量網絡店鋪中。從辦結案件看,即使是實體店售假,絕大多數也會配套網店,線上線下一體化。”在劉慶看來,網店較為隱蔽,執法相對困難。
之前,重慶工商部門通過網絡調查,就發現一家經營假冒國際奢侈品牌服裝的網店,在渝北區也有一家實體店鋪。網店渠道方便、流通更快,比單純實體店出貨多得多,而消費者則難以分辨。
監管手段更新,源頭打擊制假售假
制假的手段日新月異,監管執法力量如何跟上?
重慶工商局新建了一個流通領域重點商品質量情報中心。每天,工作人員都會瀏覽重點網站、論壇、在線投訴平台等200多個網站和400多個專業頻道。他們要在繁雜多樣的網絡信息中,用大數據技術篩選、提取和推送有價值的情報信息。
一方面,分析研究和評估研判這些信息,為商品抽檢提供參考。另一方面,一些制假售假的案子,可能就這樣露出了苗頭。
“我們對一批銷售不合格手機的企業進行了情報收集。”劉慶說,涉及的倉庫地址能夠精准定位。執法人員以倉庫的手機庫存量為基數抽檢,提升了執法效能。
有一次,工作人員發現,多個區縣都出現投訴,“某公司銷售的種子,是假的”。工作人員研判情報后,執法局立即成立專案組,迅速查處這一坑農害農行為。在此基礎上,對全市種子生產企業進行了全面整治。
“掃網是新手段,店面抽查的老辦法也要用好。”針對家用電器、通訊產品、紡織服裝、家具建材、兒童用品等重點行業,商品集貿市場、物流配送中心,重慶不斷推進“雙打”“紅盾質量維權”“網劍”“雙打促雙創”等執法行動,從源頭上打擊制假售假。
常態化監管新業態經營者,完善首問和賠償先付制度
作為網絡消費者,如何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產品?
“不貪便宜,就能避開絕大多數陷阱。”劉慶建議,發現買到假冒偽劣產品,一定要投訴,不要自認倒霉。
在暢通質量問題投訴舉報渠道方面,重慶推進短信、微信等受理平台建設。同時,建立消費維權專業委員會,發揮專家、專業機構作用,創新機制,化解新領域質量消費問題糾紛,提高產品質量糾紛處理效能和服務水平。
“當然,不能過多苛求消費者。我們的精力,更多放在對經營者的教育和管理上。”劉慶介紹,工商部門指導市場、商場、超市、網絡交易平台等經營主體發展消費維權服務站。針對反映集中的產品質量熱點問題,及時約談重點經營者,督促其履行法定義務、承擔社會責任。
此外,還加強消費環節經營者首問和賠償先付制度的完善和落實,推動消費維權關口前移。
同時,商品侵權和質量信用信息,也納入了重慶市企業聯合征信系統,加大大案要案曝光力度。對主體行為良好、警示、失信和嚴重失信4個等級的企業,工商部門採取差異化監管措施。
如何強化對網絡交易等新型業態經營者的常態化監管?“要加大產品質量法的執法力度,督促落實進貨檢查驗收、不合格商品停止銷售及退換貨等質量管理制度。”劉慶認為,對發現的流通領域不合格商品,要追根溯源﹔對流通領域商品,深入開展質量“雙隨機”抽查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相關新聞
- 評論
- 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