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科技股或仍將與泡沫相伴(經濟透視)

高盛近期發布報告稱,美國五大科技龍頭股——臉書、亞馬遜、蘋果、微軟與谷歌母公司Alphabet存在估值泡沫風險,引發美國科技股大跌。今年美國股市一片繁榮,尤其是科技企業雲集的納斯達克市場大幅上漲,一些投資者認為其中“泡沫”凶猛。
市場的憂慮不無依據。2009年3月至今年6月,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和標准普爾500指數連續8年上漲,並在近期一度超過6300點和2400點。今年2月,標普科技板指數創下了連續15個交易日上漲的紀錄,各大科技公司的市值也紛紛創下新高。
與此同時,令人擔心的信號也不斷出現:一些熱門公司如推特上市后表現乏力﹔硅谷房價、房租在連續18個月上漲后漲幅放緩,加之美國政府的移民政策影響了硅谷潛在的人才供應,市場上關於科技股泡沫的警示不絕於耳。當年美國科技股泡沫破滅的一幕是否要再次上演?
當前市場與2000年3月之前相比,有許多相似之處。科技企業大量上市公司估值令人稱羨、工程師紛紛涌入、投資者人頭攢動。但是,這一次又有很多不同。當今的科技巨頭今非昔比,盈利模式穩健。蘋果、谷歌、微軟、思科等企業擁有的海外現金規模超過萬億美元,跟17年前靠預期和估值撐起的市場完全不同。2000年初,美國主要企業市盈率平均超過45倍,如今標普500科技板的平均市盈率隻有21倍。
從產業角度看,上世紀90年代末,互聯網產業剛剛形成,從生態、業態、盈利模式到社會認知,都處在摸索階段。反觀今天的互聯網產業,已經融入到現代生活的血肉之中,主要公司盈利模式清晰。盡管一些互聯網公司仍在估值和預期的過山車中上下摸索,但互聯網已經無所不在了。
從宏觀環境看,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,資本自然會涌入有穩定盈利預期和現金流的大盤科技股。對市場交易員來說,過早糾結於“泡沫”,意味著不敢博取風險溢價,是一種無能的表現。實際上,股票的價格與價值絕對相符的均衡狀態,往往隻存於一個交易瞬間,而在此之前和之后,股價會圍繞實際價值波動,成為所謂的“窪地”或“泡沫”。
比較各項基本指標,當下的美國科技股炙手可熱,確有“泡沫”存在。但在流動性子彈用光導致“泡沫”破滅之前,“泡沫”的破滅幾乎都是貨幣當局主動調控刺破的。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被刺破時,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高達6.5%。而眼下即便經過數次加息,聯邦基金利率仍然不到1%,處在低位。
由此看來,從2014年起就被反復提醒的科技股“泡沫”,恐怕還要持續一段時間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7年06月26日 22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相關新聞
- 評論
- 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