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聯網+政務 查得到還能問得清(新媒觀察)

當下,繁復拗口的解釋條文、疊床架屋的網站架構、一頭霧水的部門設置,都是攔在群眾和回復之間的“攔路虎”。打通網上問詢渠道的命門在互動。隻有互動才能賦予網上政務服務更加鮮活、更有價值的生命
近年來,“互聯網+政務”仿佛在潤物細無聲般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。不久前,四川邛崍一位市民到市政務服務大廳辦理公証手續,工作人員用官方微信專門為他組建了“N+1”臨時群,涉及事項辦理的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進群,隨時解答辦事人的困惑,結果公証手續提前4個工作日辦成。在千裡之外的浙江杭州,江干區行政服務中心推出“江干小智”網上智能問答平台,從原來的部門解答升級為統一問答庫,公眾不僅問得方便,答案准確率也不斷提高。
不管是人工回復,還是智能問答,其本質都是讓群眾可以在網上“問”個明白。
據國家行政學院發布的《2016年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》顯示,2016年,我國在線政務水平處於全球中上,在線服務指數上升到第二十九位。可以說,政府網上回應的及時度、准確性和舒適度,正是在線服務的重要質量指標。
網上問詢意味著直接互動,算得上是體現服務質量的“最先一公裡”。雖然現在各級政府網站及政務服務平台的辦事指南越來越細,很多平台還設有網頁語音自助朗讀功能,但現實生活中,群眾在網上問詢的困惑卻遠沒有被技術解決。繁復拗口的解釋條文、疊床架屋的網站架構、一頭霧水的部門設置,都是攔在群眾和回復之間的“攔路虎”。
據國家行政學院最新發布的《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(2017)》,我國網上政務服務的交互性水平還有待提高。截至2016年底,各地區行政許可事項中僅有56.74%的事項在交互服務的基礎上實現了在線辦理,申請人可以通過網絡在線咨詢等,而大多數服務事項還停留在信息公開、表格下載等單向傳播層面。
打通網上問詢渠道的命門在互動。隻有互動才能賦予網上政務服務更加鮮活、更有價值的生命。
比如,在政府網站某個問答平台留言,若網站遲遲不回應,百姓會認為服務不熱情﹔回應不到位,百姓會覺得服務“不走心”。回應、互動的過程本就是聽民意、匯民智的過程,“信息多跑路”的同時,更應該“回應多跑路”,把百姓過去得上實體大廳才能獲得的問答體驗巧妙地搬上網。
邁入“7億網民”時代,創新政務服務模式和提升政府服務質量成為大勢。信息、數據、辦事與互動都是網上政務服務的幾大要素,隻有打通形成合力,才能提供更為優質的網上服務。近年來,關於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”建設的相關文件不斷出台,各類綜合搜索問答平台也越來越多。從上海政府網站的智能問答助手“白玉蘭”、中國政府網上的“我向總理說句話”欄目,到入駐在微信、微博等平台上的多種多樣的智能問答工具,政務在線互動被提到一個越發重要的位置。
長遠來看,打通“互動命門”還需要智能問答平台與在線人工服務兩手抓。各級各地區政務服務平台要根據具體情況,整合熱線、問政、訪談、信箱等網上服務互動資源,建立網上服務問答庫。不僅要提供24小時在線的智能問答,題庫裡沒有的問題還要提供有效的人工熱線,保証群眾不論從哪個渠道都能得到權威、一致、有用的答復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7年07月27日 14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相關新聞
- 評論
- 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