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網絡文學“吸粉”又“吸金”

提起近幾年的熱播劇,很多人都會隨口說出很多,比如《甄嬛傳》、《何以笙簫默》、《遇見王瀝川》、《三生三世十裡桃花》、《琅琊榜》……實際上,這些收視率超高的電視劇,最早都是以網絡文學的形式出現的,並且贏得了一批忠實擁躉。
在近日舉辦的首屆“中國網絡文學+”大會上,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:國內40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發表的作品已達1400余萬種,並有日均超過1.5億文字量的更新。支撐上述數字的寫作者超過1300萬,其中相對穩定的簽約作者已近60萬人。業內人士認為,這一井噴式的繁榮景象是傳統文學形成千百年來所未曾有過的。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、游戲、動漫、有聲讀物及衍生品帶火了文化娛樂市場,打造出以網絡文學為源頭的“互聯網+”產業。
愛恨就在一瞬間
“看到喜歡的小說就希望能一口氣讀完。如果文章沒有完結,再晚也會等著作者更新。倘若一篇小說看到精彩處作者就棄更(再也不更新)了,空落落的心情跟失戀似的,對作者也立刻粉轉黑,愛轉恨。”王軒是一位網絡文學的重度愛好者,用她的話來說就是“死忠粉”。她看過多少網絡小說連自己也數不過來。“很多網絡小說其實沒有多少‘營養’,也不能獲取知識,但對我來說就是減壓。”王軒說。
網絡文學質量參差不齊一直被人詬病。優質的小說語言凝練、故事跌宕起伏有吸引力、人物形象豐滿,但“爛文”往往對白枯燥、文字冗長、故事套路化嚴重。比如現在網友們常說的“這個魚塘我包了”“霸道總裁愛上我”等段子,很多都來自於網絡小說裡套路化的情節。
“可能是因為網絡文學水平高低不一,爛文很多,所以有些人覺得網文是一種低端文學。但我不這麼認為。任何媒介上的文章都有好有壞,不能因為它寫在網上就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它。其實我知道周圍有很多人喜歡看網文,但迫於這種觀念壓力,很少有人承認罷了。”
網絡文學並不是這一兩年間火起來的,而是已有20年的歷史。1997年,美籍華人朱威廉在華創辦“榕樹下”文學主頁,為大眾文學提供了原創寫作的展示與交流平台后,1998年,“痞子蔡”的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在互聯網上大火,“網絡文學”進入年輕人視野。20年間,網絡文學取得的成績不可小覷。相關數據統計,截至2016年底,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達3.33億,中國網絡文學市場規模已達90億元,網絡文學產品進入紅利期。
漂洋過海來看“你”
《盤龍》是一部在國外很受歡迎的中國網絡小說。它完結那天,很多外國網友依依不舍地留言,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的熱度由此可見。
中國網絡文學在互聯網的連接下“出海”並贏得了外國人的青睞。在東南亞地區,中國網絡小說更是早就成為深具影響力的外來流行文化,每年以百部左右的速度進行創作和翻譯。
2015年,中國網絡小說在英語世界掀起了翻譯熱潮,許多大部頭小說被翻譯成英文。中國網絡文學因其劇情新穎、人設討喜、技能魔幻等原因獲得了海外讀者的青睞。此外,對外國網友來說,中國網絡小說有著濃郁的中國文化背景和神秘的東方色彩,這對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。2016年,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的傳播成為全球網文界的熱點話題,“網文出海”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。據三家最大的網絡文學翻譯網站武俠世界(Wuxia World)、引力傳說(Gravity Tales)、伏拉雷翻譯網(Volaro Translation)2017年6月統計數據,3家合計月活躍讀者數(月獨立知識產權)已達550萬,已經翻譯和正在翻譯的中國網絡小說接近百部。
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的蓬勃發展,是一種自下而上、由點及面的口碑效應。中國網絡文學已同美國好萊塢大片、日本動漫、韓國偶像劇相媲美。
據不完全統計,全球自發翻譯並分享中國網絡小說的海外社區、網站已達上百家。讀者遍布東南亞、美國、英國、法國、俄羅斯、土耳其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。
讓人歡喜讓人憂
如果外國讀者第一次看中國網絡小說是因為獵奇,那麼第二次、第三次看時則是被精彩的內容所吸引。前幾年,當中國網絡文學尚未進入英文世界的讀者視線之前,日韓網絡小說、漫畫早已“攻城奪地”。但今日,中國網絡小說在該領域已佔有一席之地。這與國內網絡文學事業迅猛發展是離不開的,特別是2012年以來,我國網絡文學產業市場規模平均年增長率在20%以上。
然而,繁榮背后亦有隱憂。在網絡文學寫手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傳統文學圈子進來難,但進來了就可以呆一輩子﹔網絡文學圈子進來簡單,但說不定哪天就不見了。大浪淘沙,如何提升內容質量,擺脫“套路”留住讀者,是網絡文學寫手們應該思考的問題。
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司長張毅君曾公開表示,從內容角度看,中國目前的網絡文學還存在相當程度的“量大質低”之疾。“重迎合市場,輕價值導向﹔重個人傾訴,輕時代分量﹔重離奇獵奇,輕文化底蘊等現象尚未根本扭轉。抄襲模仿、千部一腔,難免陷入套路化的窠臼﹔娛樂至上、淺薄浮躁,難以擺脫唯點擊率的怪圈。”張毅君說。
此外,網絡文學盜版現象較為嚴重。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,有政協委員在提案中提到:目前中國網絡版權侵權盜版主要有“網絡站點”“文檔分享平台”“雲儲存”“應用軟件客戶端”等途徑。其中,“網絡站點”甚至形成了一條由盜版商、搜索引擎、盜版網絡站點、廣告商等多方構成的完整的利益鏈條。這些侵權行為不僅損害到作者和正版網絡平台、網絡文化創意產業的利益,而且阻礙了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健康發展。
《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白皮書》也顯示,2014年盜版網絡文學如果全部按照正版計價,電腦端付費閱讀收入損失將達到43.2億元,移動端付費閱讀收入損失達34.5億元,衍生產品產值損失21.8億元,行業損失近100億元。
網絡文學門檻低是一把雙刃劍。若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,寫作者和經營者都需要講好中國故事,打造更多的“匠心”精品。
《 人民日報海外版 》( 2017年08月21日 第 08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相關新聞
- 評論
- 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