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名認証形同虛設 未成年人游戲“氪金”風險誰買單

“沉迷網絡世界,孩子偷偷充錢打游戲。”近年來,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這樣的新聞被報道出來。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,過度“氪金”消費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。
人民網游戲頻道調查發現,有的網絡游戲可用虛假身份証繞過實名認証並充值消費,還有一款著名的兒童游戲則充滿了各種“道具”購買的陷阱,讓不少家長防不勝防。
假身份証可實名認証、可充值消費
今年315期間,有玩家學生小劉反映一款《約戰:精靈再臨》手機游戲,注冊實名制和防沉迷系統認証漏洞,玩家輸入假身份証信息也能通過認証,未成年也可以輸入假証件直接認証進入游戲。
據了解,通過IOS下載游戲后可以手機號、微信和QQ登陸,在游戲裡充值界面顯示必須要實名認証,但隨便輸入如“張三、李四”類假的身份信息就可以認証通過。很多玩家表示安卓系統也是通過此方法登陸。
圖注:《約戰:精靈再臨》登陸界面
圖注:假實名認証通過
圖注: 玩家表示隨便填都能通過
圖注:假身份証通過實名認証
假實名認証的背后,是未成年人游戲“氪金”的問題。據了解,《約戰:精靈再臨》的玩家年齡多在15-20多歲之間,學生小劉在游戲裡“氪金”上萬元,這些錢都是生活費、壓歲錢。在安卓手機,通過QQ登錄然后不需要實名認証能直接Q幣支付,充值的Q幣則可以選擇通過各種方式代充,現在很多玩家都是通過零錢和代充方式進行充值,然而大部分家長並不知道這樣的情況。
圖注:學生小劉充值購買鑽石
同時,小劉表示,該游戲的很多活動抽獎幾率很低,跟官方公布的抽獎概率不一樣。“官方也會相應的去調幾率。我已經氪金上萬,很多活動概率都很低。”
圖注:學生小劉累計消費充值
圖注:官方的公布活動幾率
著名兒童游戲也有充值套路
最近幾年游戲的“氪金”之風愈演愈烈,甚至蔓延到低齡游戲中。比如蘋果App Store裡的一款面向兒童的著名游戲《會說話的狗狗本》,開發商為Outfit7。
圖注:《會說話的狗狗本》裡彈出來的廣告,完全不適合兒童觀看。
在免費下載之后,游戲中的道具充值、廣告推廣可謂“無所不用其極”,將道具放置到了游戲的各個環節,小朋友在游玩過程中,不僅需要購買收費道具,還很容易點進廣告中去,甚至有的彈出廣告完全不適合小朋友觀看。
在這款游戲之前的老版本中,小朋友在游玩的過程中,很容易誤點到這些需要充值的“道具”,或許是為了“避規”家長的責難和差評,在新版本中給充值“道具”加了一個“成人提醒”,但是提示的問題卻又非常“低齡”,幾乎現在3-4歲的小孩子都能答對。消費者楊女士認為,這種“提醒”完全就是“掩耳盜鈴”,其實就是為了方便小朋友充值。
圖注:《會說話的狗狗本》充值時彈出“大人”提醒,但答案卻非常“低齡”。
還有消費者反映,這款游戲有時候還不時“抽風”,在購買道具之后沒有實時顯示,導致重復購買“道具”,花了不少“冤枉錢”,在這款游戲蘋果官方商店的評論中,就有多個類似的投訴。
圖注:消費者在這款游戲蘋果官方商店的評論
一位業內人士表示,從游戲運營的角度來看,比如上面說的這款兒童游戲,假如老老實實標注一個價格,游戲廠商就隻有一次性收入,而且肯定會影響到APP的下載率,而改為免費后不僅下載率大增,通過各種內購道具,“氪金”帶來的是收入“細水長流”,收益通常遠大於一次性的購買。
圖注:充值界面,去廣告需要98元的價格,隻買道具則“便宜”很多。
據媒體報道,Outfit7這家知名的兒童游戲開發商,去年就因為“游戲內購的單次消費最高可達近千元人民幣”,而接到了德國政府發出的“勒令停止”函,指其違反了德國兒童廣告法(child-related advertising laws)。
充值提醒不明確 未成年玩家易沖動消費
原文化部發布的《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》(2017修訂)中第十六條指出,網絡游戲經營單位應當根據網絡游戲的內容、功能和適用人群,制定網絡游戲用戶指引和警示說明,並在網站和網絡游戲的顯著位置予以標明。
人民網游戲頻道調查發現,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游戲,雖然在打開后有“防沉迷”的提示文字,但在游戲充值界面、購買虛擬物品界面等需要支付的功能界面中,並沒有警示未成年人的標識。
相反,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樣,在目前的很多游戲中,存在的諸多“引誘”玩家充值的“套路”,這些“套路”包括用“限定”“絕版”等字眼吸引玩家,給出讓你覺得物超所值的折扣禮包。比如首次充值送禮包,首次充值金額翻倍,月卡、季卡、年卡等每天登陸可領虛擬貨幣的訂閱服務,各種節日的游戲消費活動,可消費的項目層出不窮。未成年人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代購Q幣再去游戲中充值,家長很難發現。
據新華社報道,全國人大代表、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學副校長王曉梅等調研發現,零花錢並不寬裕的孩子,有的會偷偷省下父母給的早餐錢,有的甚至把生活費全部花在網絡游戲上。在他們看來,游戲的段位或者擁有“皮膚”的數量是他們炫耀的“資本”。
人民網游戲頻道在調查青少年游戲“氪金”問題的過程中,也詢問了游戲企業,多家游戲企業的回復普遍是“家長投訴就退款”,並給出了官方客服的投訴途徑。
顯然,游戲公司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,所以很干脆地做出退款這一舉措,但是僅僅是退款就夠了嗎?請關注人民網游戲頻道的后續報道。
(文中涉及消費者均為化名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相關新聞
- 評論
- 關注